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交界,占地面积约898317公顷,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风景秀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但黄石公园最让人着迷的并不是其自然景观,而是公园内的野生动物。
黄石公园中野生动物众多,包括美洲野牛、灰熊、麋鹿,当然,还有狼。
黄石公园中的北美灰狼有一段曲折的往事,美国人为了保护国家公园内的麋鹿等植食性动物,对公园内的北美灰狼进行了大规模猎杀,并一度杀光了公园内所有的灰狼,但是,灰狼的消失导致黄石公园内的麋鹿因失去天敌而数量剧增,麋鹿的过度啃食让黄石公园内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植被被破坏后麋鹿反而因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当地政府不得不从加拿大重新引入灰狼,这才恢复了黄石公园的生态平衡。
上述这个关于黄石公园内灰狼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灰狼被猎杀殆尽后,黄石公园内的麋鹿并非绝对没有天敌,这个发生在黄石公园内的故事并非只有狼和麋鹿两个主角,有一种动物被大家忽略,它们在黄石公园里的狼消失后,便成为了“狼”。
黄石猎狼美国人猎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其国家成立前,到北美十三州定居的欧洲移民在荒野上建立聚集点时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狼,对于这种有威胁的动物,这些移民绝不会心慈手软。
而后,美国人向西部进军,原野上的狼便成为了一种麻烦,美国人发现即消灭,当然,倒在美国人枪口下的不止有狼,被美国人视为“国兽”的美洲野牛,一度被美国人捕杀到几乎灭绝。
美国人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与狼发生冲突,为了减少狼对人的人身安全的威胁,并出于保护牲畜的目的对狼进行猎杀,这无可厚非,世界上也不止美国人这么干。
但是,美国人在基本解除了狼的威胁后,还进行了一次有些魔幻的猎狼行动,很大程度上讲,这次猎狼不是出于利益,而是出于所谓“价值观”。
南北战争后,美国人逐渐形成了一些保护动物的意识,它们决定建立自然保护区,让野生动物在那里自由生活,黄石国家公园由此建立。
但黄石国家公园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游客们可以进入公园内参观游览,只是不能在公园内猎杀野生动物。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黄石公园的管理者们很快发现了这些游客对于公园内的动物是有偏好的。
可能是出于“狼”代表邪恶的固有念头,到黄石公园参观的游客们普遍不喜欢灰狼,反而比较喜欢麋鹿、大角羊等植食性动物。
这种对植食性动物的喜爱又进一步延伸到对其天敌的厌恶,黄石公园内的肉食动物有灰狼、美洲狮、郊狼等,作为杂食性动物的灰熊和黑熊有时也会猎杀麋鹿、大角羊等植食性动物。
但郊狼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美洲狮、灰熊、黑熊对于麋鹿和大角羊的猎杀也有限,麋鹿和大角羊的主要天敌还是灰狼,令人讨厌的灰狼。
1914年,为了保护麋鹿,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开始对灰狼进行大规模猎杀,这种猎杀活动不是为了限制灰狼的数量,就是为了将灰狼赶尽杀绝。
这种猎杀“颇具成效”,到了1926年,黄石公园里的灰狼已经被猎杀殆尽。
美国人认为,公园里的麋鹿安全了,但是麋鹿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麋鹿的新麻烦和被忽略的新猎手灰狼消失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麋鹿因为没有天敌,数量确实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是,麋鹿们的新麻烦很快就来了,没有了天敌后,麋鹿大量繁殖,数量大增,它们开始肆意啃食植被,导致黄石公园内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无法获得足够食物的麋鹿被饿死。
有狼群存在时,麋鹿需要不断奔跑来避免被狼群捕杀,狼消失后,麋鹿开始不再需要奔跑,因而体质明显变差,又因为弱鹿病鹿不会被狼吃掉,导致疾病开始在鹿群中流行,如此下去将对黄石公园内整个麋鹿种族形成严重威胁,在权衡利弊后,美国政府终于决定重新于加拿大引入灰狼以恢复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
但是,当灰狼们回到阔别已久的黄石公园时,它们却发现,公园里的一些事不一样了,尤其是它们之前的“小兄弟”的行为方式已经发生明显改变。
郊狼,是生活在黄石公园里的另一种掠食性动物,约有70公分长,20千克重,与灰狼相比,体型明显较小。
在有灰狼存在时,郊狼以啮齿类动物为食,有时也会去吃灰狼或灰熊吃剩下的食物残骸。
因为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只需要一只郊狼就足够了,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郊狼单独行动,至多结成3,4只的小狼群,而不像灰狼一样,在冬季捕猎大型猎物时会结成十数只狼组成的大狼群。
可以说,当灰狼存在时,郊狼只能作为次级掠食者,其生存也常常受到灰狼的压制。
但是,当黄石公园内的灰狼被猎杀殆尽后,郊狼的习性也发生了改变。
郊狼也开始学会结成大狼群去猎杀更大型的猎物。
之前灰狼的那一套团队合作的捕猎技巧很快也被郊狼学会,同时它们也会根据自己体型的特点发明其他捕猎手段。
受到体型的限制,郊狼即使结成大狼群也很难对成年野牛构成威胁,但是捕猎野牛幼崽还是有一定胜算的。
对于体型比野牛小得多的麋鹿,郊狼群可以对其中的小鹿和部分弱鹿进行捕杀。
当然,郊狼的体型太小,虽然结成了大狼群,但是还不足以像灰狼一样能够对麋鹿种族数量进行有效控制。
但毫无疑问,灰狼不在的这段时间里,郊狼越来越像灰狼了。
狼王回归随着灰狼重新被引入黄石公园,天敌的出现让麋鹿的种群数量回到一个合理的区间,而郊狼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因为郊狼也开始尝试以结成大狼群的方式猎食大型植食性动物,这样的郊狼已经成为了灰狼的竞争对手,灰狼必先处之而后快。
回到黄石公园的灰狼很快结成狼群对黄石公园内的郊狼进行清洗。
面对体型更大的灰狼,郊狼没有什么抵抗能力,几年内,公园内的郊狼数量减少了4成。
灰狼回归后,被打败的郊狼不得不回到自己以前的“位置”上,它们不再组成大狼群,回到了之前单独行动,仅以啮齿类动物为食的状态,黄石公园的生态平衡再次被建立。
站在灰狼的角度,这是一个“狼王回归”的“励志故事”,似乎郊狼是侥幸的“篡位者”,而灰狼才是这片土地上天经地义的王,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你认为灰狼是北美大陆上的顶级掠食者,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那么不妨把时间线再次拉长再来看,你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恐狼恐狼,从晚更新世开始就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一直到1万年前才彻底灭绝。
恐狼长约1.8—2.4米,体重可达到100千克,比华南虎稍微小一些,明显大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灰狼。
恐狼活跃的时代,美洲大陆上巨兽横行,400千克的刃齿虎,450千克的美洲拟狮,一吨重的巨型短面熊,以及6吨重的大地懒都生活在这个年代。
恐狼群足以对抗剑齿虎植食性动物中,最常见的也是美洲野牛,但是那时的野牛体型普遍比如今的野牛更大。
在恐狼与刃齿虎、拟狮、巨型短面熊等巨兽共同统治美洲的最后十万年里,美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些“小家伙”,比巨型短面熊小很多的灰熊,以及比恐狼小很多的灰狼。
恐狼的主要猎食对象是野牛和西方马,显然,它们比恐狼大得多,恐狼捕食它们的方法也是成群行动。
恐狼们通过团队协作,对野牛等大型猎物进行埋伏、追逐、撕咬、猎杀,然后狼群共同分食猎物。
此时已经出现在美洲大陆上的灰狼则要生活在恐狼的阴影下,它们经常等待恐狼吃完,再去吃恐狼留下的残羹剩饭,凛然是一种食腐者,当然,灰狼们也会结成一些小狼群,去捕食一些体型稍小的猎物,但是基本不会捕食野牛(当时野牛的体型对于灰狼来说确实有些过大)。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野牛等食草动物的体型开始向更小更灵活的方向演化,更大更善于搏斗的恐狼猎食的成功率开始下降,最终在大约1万年前,恐狼与刃齿虎、拟狮、巨型短面熊等动物一同灭绝。
而体型更小,更善于奔跑的灰狼则活了下来。
成为了美洲大陆新主人的灰狼开始大展身手,它们组成大狼群,猎杀野牛等大型动物,它们驱逐比自己小的郊狼等次级掠食者,但讽刺的是,之前的灰狼就处在如今郊狼的位置上。
恐狼、灰狼与郊狼,这三种犬科动物上演的故事颇具有戏剧性,它道出了自然的生存法则。
“优胜劣汰”还是“适者生存”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美国人在消灭黄石公园里的灰狼后,没有认知到灰狼的重要性而将其重新引入,黄石公园里的动物会发生那些变化呢?黄石公园里没有灰狼的时候,部分郊狼已经可以通过组建大狼群来猎杀麋鹿,但是郊狼受限于体型仍难以大规模猎杀成年麋鹿和野牛等大型猎物。
但是,在自然界中,在没有更高一级掠食者压制的情况下,肉食动物的体型往往与其猎物的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同样是虎、栖息地较大,猎物也较大的东北虎体型也更大,而居住在海岛之上,猎物体型也较小的苏门答腊虎,体型则更小。
狮子、老虎不能长得更大是因为如果体型更大,其栖息地上的猎物就不足以喂饱它们了。
当黄石公园里缺乏灰狼这种顶级掠食者,而像麋鹿这样的中大型猎物又遍地都是的情况下,郊狼就会朝着体型更大的方向演化。
道理也不复杂,更大个体的郊狼更容易通过猎杀体型更大的麋鹿等猎物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久而久之,大个体的基因就会成为优势基因,大个体的郊狼也会成为种族内部的优势个体。
黄石公园里的灰狼消失时间太短,只有几十年,如果把时间尺度扩展到千年,黄石公园中的郊狼大概率会变得更大、更凶猛,也更像灰狼。
恐狼、灰狼与郊狼的故事从侧面证明了一个物种采取哪种方式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的核心问题了:自然界中到底有没有所谓“进”和“退”,有没有所谓“优”和“劣”?我们常以《进化论》来代称达尔文的理论,但达尔文的著作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严复先生的翻译不是《进化论》,而是《天演论》。
相比于《天演论》,人们更愿意接受《进化论》的翻译方式,因为“进化”的说法能带给我们人类一种自信:人,是经过生物亿万年进化而来的最优秀物种。
我们也愿意用“优胜劣汰”来形容自然法则,但达尔文当初给出的理论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否有区别呢?当然有。
优胜劣汰的潜台词是自然界中存在所谓“优劣”、“好坏”之类的客观标准。
体型大的是“优”,体型小的是“劣”;力量大的是“优”,力量小的是“劣”;速度快的是“优”,速度慢的是“劣”。
但在自然界中,这种评判好坏的标准并不固定,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谁是这种评判的终极标准呢?自然环境。
环境改变时,原本是“优”的一方可能变为“劣”,原本是“劣”的一方则可能成为“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竞很重要,但其好坏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天择”。
在自然环境面前,强弱、优劣随时都可能转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我们常说:“人的成就固然与其自身努力有关,但更不能忽视历史的进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轼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社会大环境面前,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人活在世上,不仅要有不断前进的精神,更要有对抗无常的勇气。
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交界,占地面积约898317公顷,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风景秀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但黄石公园最让人着迷的并不是其自然景观,而是公园内的野生动物。
黄石公园中野生动物众多,包括美洲野牛、灰熊、麋鹿,当然,还有狼。
黄石公园中的北美灰狼有一段曲折的往事,美国人为了保护国家公园内的麋鹿等植食性动物,对公园内的北美灰狼进行了大规模猎杀,并一度杀光了公园内所有的灰狼,但是,灰狼的消失导致黄石公园内的麋鹿因失去天敌而数量剧增,麋鹿的过度啃食让黄石公园内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植被被破坏后麋鹿反而因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当地政府不得不从加拿大重新引入灰狼,这才恢复了黄石公园的生态平衡。
上述这个关于黄石公园内灰狼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灰狼被猎杀殆尽后,黄石公园内的麋鹿并非绝对没有天敌,这个发生在黄石公园内的故事并非只有狼和麋鹿两个主角,有一种动物被大家忽略,它们在黄石公园里的狼消失后,便成为了“狼”。
黄石猎狼美国人猎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其国家成立前,到北美十三州定居的欧洲移民在荒野上建立聚集点时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狼,对于这种有威胁的动物,这些移民绝不会心慈手软。
而后,美国人向西部进军,原野上的狼便成为了一种麻烦,美国人发现即消灭,当然,倒在美国人枪口下的不止有狼,被美国人视为“国兽”的美洲野牛,一度被美国人捕杀到几乎灭绝。
美国人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与狼发生冲突,为了减少狼对人的人身安全的威胁,并出于保护牲畜的目的对狼进行猎杀,这无可厚非,世界上也不止美国人这么干。
但是,美国人在基本解除了狼的威胁后,还进行了一次有些魔幻的猎狼行动,很大程度上讲,这次猎狼不是出于利益,而是出于所谓“价值观”。
南北战争后,美国人逐渐形成了一些保护动物的意识,它们决定建立自然保护区,让野生动物在那里自由生活,黄石国家公园由此建立。
但黄石国家公园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游客们可以进入公园内参观游览,只是不能在公园内猎杀野生动物。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黄石公园的管理者们很快发现了这些游客对于公园内的动物是有偏好的。
可能是出于“狼”代表邪恶的固有念头,到黄石公园参观的游客们普遍不喜欢灰狼,反而比较喜欢麋鹿、大角羊等植食性动物。
这种对植食性动物的喜爱又进一步延伸到对其天敌的厌恶,黄石公园内的肉食动物有灰狼、美洲狮、郊狼等,作为杂食性动物的灰熊和黑熊有时也会猎杀麋鹿、大角羊等植食性动物。
但郊狼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美洲狮、灰熊、黑熊对于麋鹿和大角羊的猎杀也有限,麋鹿和大角羊的主要天敌还是灰狼,令人讨厌的灰狼。
1914年,为了保护麋鹿,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开始对灰狼进行大规模猎杀,这种猎杀活动不是为了限制灰狼的数量,就是为了将灰狼赶尽杀绝。
这种猎杀“颇具成效”,到了1926年,黄石公园里的灰狼已经被猎杀殆尽。
美国人认为,公园里的麋鹿安全了,但是麋鹿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麋鹿的新麻烦和被忽略的新猎手灰狼消失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麋鹿因为没有天敌,数量确实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是,麋鹿们的新麻烦很快就来了,没有了天敌后,麋鹿大量繁殖,数量大增,它们开始肆意啃食植被,导致黄石公园内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无法获得足够食物的麋鹿被饿死。
有狼群存在时,麋鹿需要不断奔跑来避免被狼群捕杀,狼消失后,麋鹿开始不再需要奔跑,因而体质明显变差,又因为弱鹿病鹿不会被狼吃掉,导致疾病开始在鹿群中流行,如此下去将对黄石公园内整个麋鹿种族形成严重威胁,在权衡利弊后,美国政府终于决定重新于加拿大引入灰狼以恢复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
但是,当灰狼们回到阔别已久的黄石公园时,它们却发现,公园里的一些事不一样了,尤其是它们之前的“小兄弟”的行为方式已经发生明显改变。
郊狼,是生活在黄石公园里的另一种掠食性动物,约有70公分长,20千克重,与灰狼相比,体型明显较小。
在有灰狼存在时,郊狼以啮齿类动物为食,有时也会去吃灰狼或灰熊吃剩下的食物残骸。
因为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只需要一只郊狼就足够了,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郊狼单独行动,至多结成3,4只的小狼群,而不像灰狼一样,在冬季捕猎大型猎物时会结成十数只狼组成的大狼群。
可以说,当灰狼存在时,郊狼只能作为次级掠食者,其生存也常常受到灰狼的压制。
但是,当黄石公园内的灰狼被猎杀殆尽后,郊狼的习性也发生了改变。
郊狼也开始学会结成大狼群去猎杀更大型的猎物。
之前灰狼的那一套团队合作的捕猎技巧很快也被郊狼学会,同时它们也会根据自己体型的特点发明其他捕猎手段。
受到体型的限制,郊狼即使结成大狼群也很难对成年野牛构成威胁,但是捕猎野牛幼崽还是有一定胜算的。
对于体型比野牛小得多的麋鹿,郊狼群可以对其中的小鹿和部分弱鹿进行捕杀。
当然,郊狼的体型太小,虽然结成了大狼群,但是还不足以像灰狼一样能够对麋鹿种族数量进行有效控制。
但毫无疑问,灰狼不在的这段时间里,郊狼越来越像灰狼了。
狼王回归随着灰狼重新被引入黄石公园,天敌的出现让麋鹿的种群数量回到一个合理的区间,而郊狼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因为郊狼也开始尝试以结成大狼群的方式猎食大型植食性动物,这样的郊狼已经成为了灰狼的竞争对手,灰狼必先处之而后快。
回到黄石公园的灰狼很快结成狼群对黄石公园内的郊狼进行清洗。
面对体型更大的灰狼,郊狼没有什么抵抗能力,几年内,公园内的郊狼数量减少了4成。
灰狼回归后,被打败的郊狼不得不回到自己以前的“位置”上,它们不再组成大狼群,回到了之前单独行动,仅以啮齿类动物为食的状态,黄石公园的生态平衡再次被建立。
站在灰狼的角度,这是一个“狼王回归”的“励志故事”,似乎郊狼是侥幸的“篡位者”,而灰狼才是这片土地上天经地义的王,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你认为灰狼是北美大陆上的顶级掠食者,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那么不妨把时间线再次拉长再来看,你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恐狼恐狼,从晚更新世开始就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一直到1万年前才彻底灭绝。
恐狼长约1.8—2.4米,体重可达到100千克,比华南虎稍微小一些,明显大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灰狼。
恐狼活跃的时代,美洲大陆上巨兽横行,400千克的刃齿虎,450千克的美洲拟狮,一吨重的巨型短面熊,以及6吨重的大地懒都生活在这个年代。
恐狼群足以对抗剑齿虎植食性动物中,最常见的也是美洲野牛,但是那时的野牛体型普遍比如今的野牛更大。
在恐狼与刃齿虎、拟狮、巨型短面熊等巨兽共同统治美洲的最后十万年里,美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些“小家伙”,比巨型短面熊小很多的灰熊,以及比恐狼小很多的灰狼。
恐狼的主要猎食对象是野牛和西方马,显然,它们比恐狼大得多,恐狼捕食它们的方法也是成群行动。
恐狼们通过团队协作,对野牛等大型猎物进行埋伏、追逐、撕咬、猎杀,然后狼群共同分食猎物。
此时已经出现在美洲大陆上的灰狼则要生活在恐狼的阴影下,它们经常等待恐狼吃完,再去吃恐狼留下的残羹剩饭,凛然是一种食腐者,当然,灰狼们也会结成一些小狼群,去捕食一些体型稍小的猎物,但是基本不会捕食野牛(当时野牛的体型对于灰狼来说确实有些过大)。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野牛等食草动物的体型开始向更小更灵活的方向演化,更大更善于搏斗的恐狼猎食的成功率开始下降,最终在大约1万年前,恐狼与刃齿虎、拟狮、巨型短面熊等动物一同灭绝。
而体型更小,更善于奔跑的灰狼则活了下来。
成为了美洲大陆新主人的灰狼开始大展身手,它们组成大狼群,猎杀野牛等大型动物,它们驱逐比自己小的郊狼等次级掠食者,但讽刺的是,之前的灰狼就处在如今郊狼的位置上。
恐狼、灰狼与郊狼,这三种犬科动物上演的故事颇具有戏剧性,它道出了自然的生存法则。
“优胜劣汰”还是“适者生存”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美国人在消灭黄石公园里的灰狼后,没有认知到灰狼的重要性而将其重新引入,黄石公园里的动物会发生那些变化呢?黄石公园里没有灰狼的时候,部分郊狼已经可以通过组建大狼群来猎杀麋鹿,但是郊狼受限于体型仍难以大规模猎杀成年麋鹿和野牛等大型猎物。
但是,在自然界中,在没有更高一级掠食者压制的情况下,肉食动物的体型往往与其猎物的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同样是虎、栖息地较大,猎物也较大的东北虎体型也更大,而居住在海岛之上,猎物体型也较小的苏门答腊虎,体型则更小。
狮子、老虎不能长得更大是因为如果体型更大,其栖息地上的猎物就不足以喂饱它们了。
当黄石公园里缺乏灰狼这种顶级掠食者,而像麋鹿这样的中大型猎物又遍地都是的情况下,郊狼就会朝着体型更大的方向演化。
道理也不复杂,更大个体的郊狼更容易通过猎杀体型更大的麋鹿等猎物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久而久之,大个体的基因就会成为优势基因,大个体的郊狼也会成为种族内部的优势个体。
黄石公园里的灰狼消失时间太短,只有几十年,如果把时间尺度扩展到千年,黄石公园中的郊狼大概率会变得更大、更凶猛,也更像灰狼。
恐狼、灰狼与郊狼的故事从侧面证明了一个物种采取哪种方式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的核心问题了:自然界中到底有没有所谓“进”和“退”,有没有所谓“优”和“劣”?我们常以《进化论》来代称达尔文的理论,但达尔文的著作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严复先生的翻译不是《进化论》,而是《天演论》。
相比于《天演论》,人们更愿意接受《进化论》的翻译方式,因为“进化”的说法能带给我们人类一种自信:人,是经过生物亿万年进化而来的最优秀物种。
我们也愿意用“优胜劣汰”来形容自然法则,但达尔文当初给出的理论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否有区别呢?当然有。
优胜劣汰的潜台词是自然界中存在所谓“优劣”、“好坏”之类的客观标准。
体型大的是“优”,体型小的是“劣”;力量大的是“优”,力量小的是“劣”;速度快的是“优”,速度慢的是“劣”。
但在自然界中,这种评判好坏的标准并不固定,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谁是这种评判的终极标准呢?自然环境。
环境改变时,原本是“优”的一方可能变为“劣”,原本是“劣”的一方则可能成为“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竞很重要,但其好坏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天择”。
在自然环境面前,强弱、优劣随时都可能转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我们常说:“人的成就固然与其自身努力有关,但更不能忽视历史的进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轼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社会大环境面前,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人活在世上,不仅要有不断前进的精神,更要有对抗无常的勇气。
目录
- 1 张柏芝门照艳全集50
- 2 日韩欧美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3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在
- ▪ 好看三级片
- ▪ 国产一区在线看
- 4 嫩草香味在线观看6080
- ▪ timi1info天美传媒在线观看
- ▪ 乱系列之爽欲亲伦
- 5 98影院
- 6 人世间在线观看免费全集
- ▪ 庆余年1-46集免费观看高清好剧
- ▪ 动漫高清在线观看
- ▪ 浪漫满屋韩剧01
- 7 安娜女秘书
- ▪ 琪琪在线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 ▪ 久草视频免费看
- ▪ 八戒八戒神马影院在线观看1
- ▪ 新暗黑圣经(1~6)在线观看
- ▪ 4388国最大成网人站亚洲
- 8 追爱家族免费
- ▪ 真武巅峰免费观看
- ▪ gan97
- ▪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 ▪ 不说再见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
- ▪ 一个人免费视频观看在线动漫
- ▪ 无名女尸
- ▪ 一张图片笑死10亿人
- ▪ 王声苗阜相声大全高清2022
- 9 飞瀑欲潮hd
- ▪ 且试天下免费
- ▪ 久久丫鸭
- ▪ 靠逼免费
- 10 黑帮大佬和我的365天第三部
- ▪ 山林中的疯狂h
- ▪ 99久久精品国内
- ▪ 南瓜园电影
- ▪ 大师兄
- ▪ 向日葵草莓丝瓜芭乐鸭脖18岁
- 11 奔跑吧第六季免费观看完整版
- ▪ 私人直播间 哔哩哔哩免费
- ▪ 鬼灭之刃蝴蝶忍禁欲漫画
- ▪ 学渣含着学霸的写作业双男主车文
- ▪ 大香伊蕉
- ▪ 无人区在线影院播放
- 12 众神的恶作剧
- 13 被轿夫灌满的皇后H
- 14 功守道花了马云多少钱
泌尿科女医生《泌尿科女医生》由来
编辑泌尿科女医生《泌尿科女医生》起源